受弱冷空气补充影响今日(19日)早晨全省依旧低温韶关仁化最低气温录到了-0.3℃最近冷空气一波儿~~~一波儿~~~登场今天(19日)开始至21日一股较强冷空气再来袭最低气温0℃线会逐渐南压至江南中南部一带不少地方还将刷新立冬后的气温新低冷空气:拉点“进度条” 对齐“颗粒度”近期活跃的冷空气,使得之前略微拖后的入冬进程基本赶上了常年进度。预计19日至21日,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下降4至6℃,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北部及黑龙江北部等地部分地区下降6至8℃。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高气温会降至10℃以下,最低气温也只有0℃上下。而且江淮、江南部分地区低温持续时间较长,未来一周都将维持在冰点附近。天气越来越冷好多人都开始“起床困难”其实“天冷想赖床”并不是懒而是人类祖先留下的保命本领因为有种疾病“很要命”心血管疾病易在冬季“索命”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经达到3.3亿。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冬季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是身体为了抵抗低温,带来的“副作用”。在较低的气温下,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心率增快,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且波动大。研究发现,室外温度每降低10℃,收缩压/舒张压升高6.9/2.9 mmHg。最高气温低于-6℃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增加1倍以上,且温度波动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增加的关键因素。气温降到0℃时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是平均气温15℃时的1.43倍。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梁健球告诉记者,入冬以来,心血管的手术比之前有所增加,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特别留意自己的血压和心率,如出现突然的胸痛、严重的呼吸障碍、浮肿,或者血压飙升较高,经过休息服药,也改善不了症状的,应尽快就医。此外,气温降低,人们对饮食热量需求高,易进食高脂肪食物,天气寒冷不愿意出门缺乏运动,都会导致代谢减慢,胆固醇、血糖升高,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与此同时,呼吸道疾病也会受寒冷的刺激而出现,感冒、甲流、肺炎等是心力衰竭发作最常见的诱因。那么寒冷冬季怎么保护心血管?或许可以从“赖床”先开始天冷要“当心”安稳过冬有妙招晚点“开机”给心血管一个“缓冲”人在睡眠状态下,心跳和血流速度都变慢,临近清晨时血压会升高。当人体经过七八个小时的睡眠,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在松弛状态,心脏和血管处于维持机体最小负荷的状态。立即起床活动,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特别是心血管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骤然“开机”来不及缓冲,往往容易引起心血管的“磨损”。比较科学的办法是:床上躺 30s,起来坐 30s,床边等 30s 再下床。其实,这种“赖床”源于刻在基因里的节能机制,这种机制来自于住在山洞中恐惧饥寒的祖先们的经验,即尽可能地保存能量,并保护身体免受寒冷的伤害。晨练虽健康但不要太早冬季晨练不能太早,在寒冷环境中剧烈运动会加重心脏负担,出现供氧不足、心脏缺血等情况,甚至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而且早上的血压普遍较高,高血压患者不宜过早晨练。建议在上午10点后或傍晚进行锻炼,遵循“适度、不累、坚持”的原则。冬天到家别马上洗热水澡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到家马上洗热水澡易引起头部及全身皮肤血管骤然扩张,当大量血液集中到皮肤表面,就可能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急剧缺血,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所以,冬天回家别急着洗澡,等身体暖和一点再去。要学会识别两种胸痛⚠️高危胸痛高危胸痛通常表现为闷痛、酸胀痛、紧缩痛、压迫痛、烧灼痛,很少是针刺痛,这种胸痛被活动所诱发,休息可缓解。如出现这种胸痛,建议立即停止活动,尽快到医院就诊。⚠️致命胸痛临床特征表现为:胸痛伴大汗和冷汗,运动可诱发加重,还伴有血压过高或过低,个别会伴有恶心呕吐的现象。如出现这种症状应即刻停止活动,监测血压和心率。如血压不低于90/60mmHg,可在间隔5分钟内含服2片硝酸甘油,同时呼叫120。中老年人是冬季心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高危人群冬季出门裹紧羽绒服的同时也别忘了戴上帽子、围巾保暖防寒 平安过冬有更多精彩视频和直播!来源:小强热线综合国家应急广播编辑:郭强仔责编:张巨新监审:邱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